央廣網北京10月4日消息(記者張筱璇 杜震 紀儼玲)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過去的幾天,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探訪了幾個獨具特色的傳統村落。對於傳統村落如何保護,各地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境,同時也有不同的發展和保護思路。走訪中記者發現,除了經濟落後、年久失修外,村民自覺保護的意識不強也是造成古村落是漸漸失去原貌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鄉親們熱火朝天地整修村容村貌、翻建房屋住宅。伴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房屋和街巷的古樸典雅之美反而與人們漸行漸遠。
  王進勤:過去是兵家必爭之地,明隆慶初年吧,從浙江義烏,招了三千名義烏兵,在這邊鎮守。形成了一些後來這些村莊啊,既有北方典型民居的特征,也有閩浙、南方這種江南風格。
  在石頭底部的石雕,大部分是南方的動物和植物。你像那些水牛啊,竹子竹林啊,都有。
  燕山深處、長城腳下,始建於明朝嘉靖、隆慶年間的撫寧莊河村,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是長城沿線古村落經典代表之一。
  這裡的民居特點突出,卻沒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單。
  秦皇島市原政協副主席王進勤曾用一年多的時間在這裡拍攝傳統民居。然而在拍攝過程中,王進勤發現,如今的莊河古民居和他記憶中的漸行漸遠。
  王進勤: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對老房子進行翻建,有的頂上由小青瓦變成了彩鋼瓦了。古門樓、木雕、磚雕、石雕,這些在整修過程中,拆下來以後,城裡有錢的,上那去收去,這樣的話這些古民居就看著它在消失。
  走進如今的莊河村,明代形成的街巷式佈局至今規整清晰,在相對偏僻的小巷裡,依然保留著古樸自然的鵝卵石院牆。而在一些相對寬闊的街道上,類似的鵝卵石院牆已經抹上了一層水泥;原先由青石板鋪成的街道,如今也被水泥路取代。
  正值秋收,裝滿玉米、板慄的農用卡車不時轟鳴著呼嘯而過。
  薑宗和,莊河村村支部書記,他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在他的記憶里,小時候的莊河村多是木結構、小青瓦的老房子,村中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顯得有些泥濘。但是變化從上世紀90年代悄悄地開始了。
  為了改善鄉親們的生活條件,村裡曾組織集體修路;進入新世紀,在新農村建設、“創建文明生態村”等一系列政策的指導下,莊河村曾系統地“改造”過村容村貌,一度成為河北省“文明生態樣板村”。  
  與此同時,鄉親們對自家房屋的翻建和買賣也從未停歇。
  在原先村口的位置上,幾棟磚石結構的房子油漆斑駁,牆上標語依稀可見。有村民告訴記者,近年來,村中多了不少新建築。
  村民:老房子,老房子都拆了,這個門、蓋的這房子都是後改的,原先那都是瓦的門樓子。
  村民提到的“老房子”,是莊河村“五正六廂”的傳統民居。村中的老宅子大多是“五間正房、六間廂房”,房屋坐北朝南、格局十分規整。隨著近年來各家各戶的整修和翻蓋,“五正六廂”的院落正在減少,民居入口處傳統門樓也逐漸變成更加寬闊的鐵門。這其中就包括村支部書記薑宗和的宅子。
  薑宗和:原來我這門樓子可好呢,前面是門樓子,中間還有屏障(記者:您家多少也有點改動)改造了這個,這個我自己蓋的。
  在莊河村村民眼中,老宅子和舊街道固然令人懷念,如今的水泥馬路和新房子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和舒適。村民王鳳一說,比起過去,大部分鄉親更喜歡“改造”之後的莊河。
  王鳳一:大家伙兒一起嘮嗑的時候,好像沒有人說以前的老房子有多好有多好,如果都讓人選,人都選現在,沒有選以前那樣的。
  王進勤說,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改善生活條件無可厚非。在改造房屋時,“修舊如舊”固然有利於保留傳統,但投入很大。對村民來說,加蓋彩鋼頂、或是用混凝土澆築建房,顯然更具性價比。
  王進勤:他們也想啊,把這個房屋改造的好一點,對於修舊如舊的這種保護,也想這樣做,但苦於資金不夠。他要把房子要塌了一拆,混凝土一壘,然後搭個彩鋼瓦,非常簡單,你要用這個修起來,他要有能工巧匠啊。
  如何喚起村民自覺保護傳統建築的意識?在莊河村幾公里之外的“山裡人家”度假村,經理申志俊認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或許可以讓村民認識到老房子的經濟價值。
  申志俊:你要把它保存完好了以後,也是給他,能夠帶來,很大的這個,別說財源吧,最起碼的,你觀光,能體現出來過去老百姓真實的那種生活條件。游客一多,一看你家大瓦房我不去,我就上你家過去那個房子去。他心裡就產生感覺,我家比他家乾凈,為啥他們去他家?所以說這個對老百姓提高自己的認識可能也有好處。
  而王進勤則認為,要想保護好鄉村傳統民居,僅靠民間力量很難完成。更多的工作,還需政府部門出面。
  王進勤:我想首先要有人做古民居、古村落的規劃設計;第二,對這些保護性的修繕和改造,政府應該給一定的政策系補助;第三點也很重要,應該有一個機構去管它。我認為它應該引起我們重視了,應該有一個部門,明確管這個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
  從住建部的調研中我們註意到,古村落村民保護意識薄弱是造成古村危機的重要原因,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要加大宣傳外,更重要的則是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老話不是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嗎?相信莊河村人的保護意識也會漸漸覺醒,只是,那一天還有多遠?
  說到保護意識,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不少古村落里居民已經開始轉變,但面對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強大衝擊,“保護”二字說時容易做時難。如何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關係?考驗著村民的決心,也考驗著政府部門的智慧。
  在很多時候,開發與保護不是說一定要誰戰勝誰,恰到好處的平衡是最佳選擇,但很多時候,對峙則又是無奈的現實。江蘇鎮江的葛村就是這種無奈現實的典型代表,在那裡,關於“拆”與“保”的拉鋸戰已經僵持了五年。  (原標題:[保衛鄉愁]漸失原貌的莊河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77stdkh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